12月20日上午,乐山市生态环境局召开乐山市生态环境国家级试点工作专场新闻发布会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推进、“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全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项目——井研县水产养殖产业集群生产审核项目推进
人民网、四川新闻网、四川在线、四川经济日报、乐山日报、乐山广播电视台、乐山新闻网等相关媒体单位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
乐山市在“无废城市”建设探索实践过程中,十分重视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成体系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夯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基础。
构建利用处置“4+N”体系。把固体废物利用处置“4+N”体系建设作为最重要目标下达,市本级主抓“四大基地”建设。目前,“四大基地”已初具规模,服务范围涵盖大宗工业固废、农业固废等多个领域,基本满足全市主要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的需要。编制工业固废、农业固废等六大领域“子方案”、11个县(市、区)和3个管委会编制14大区域“子方案”,以“子方案”推进规划建设适应各地情况的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转运、利用、处置设施(“N”),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实施重点项目“四个一批”管理。建立重点项目库,对重点项目按照“加快前期一批、新开工一批”等“四个一批”分类管理,对重点项目从用地落实、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并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考核体系,召开产消企业对接会,畅通固废信息。目前,乐山市第一批“无废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已落实40个,总投资27.1亿元,另有一大批项目正在筹备中。
搭建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与5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争取“低门槛”条件,不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为银企洽谈提供平台和服务,助力项目融资。近期,乐山市生态环境局与相关银行再签订70亿元融资额度协议,全市金融机构承诺生态环保融资额度达到220亿元;全市生态环保项目银行贷款(授信)余额已达到120亿余元,其中固废利用处置类达到30.5亿元。
探索政企院“出题解题”新模式。针对部分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路径偏少、成本偏高等问题,会同相关企业、科研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建立“部门出题,企业解题”模式。市生态环境局与相关技术机构签订协议,由政企院“三方”合作的乐山市“无废城市”科技攻关研究中心正筹备中,将于近期挂牌成立。目前,科技导向新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果,由乐山市相关企业研制的油基岩屑干渣综合利用科研项目,已成功申报国家“先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并发布了该领域首个团体标准。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乐山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形成了《乐山市“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工作研究报告》等试点成果,为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提供了经验路径,基本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
落实减污降碳“新指南”。通过梳理污染物和碳排放情况,形成了“一张底图、四张清单”落实减污降碳新指南。“一张底图”为其他清单提供数据支持;“一张识别清单”帮助确定碳排放和大气排放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一张预测清单”预测不同政策情景下的碳排放,评估各政策对节能的贡献;“一张技术清单”包含了125条减污降碳技术,为相应行业提供低碳技术的推荐;“一张优化清单”强化准入管控,提高解决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
探索减污降碳“新路径”。目标协同,将环境空气质量底线、能源利用上线和双碳目标相结合,提出了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刚性约束的目标协同策略。空间协同,将既是大气污染物排放高又是碳排放高的“两高”区域,确定为重点区域;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增加光伏行业控碳管控要求。措施协同,全面梳理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在产业结构、能源转型、工艺技术等方面提出13条拟优化措施。
构建减污降碳“新机制”。印发《乐山市“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实施意见》,从制度层面发挥试点成果对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的引领作用。实施意见提出了构建“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体系、协同推动工业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等五个方面共十六项任务。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的落地运用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考核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协同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一年来,井研县根据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实际,从“管、治、转”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水产养殖产业集群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工作取得新成效。
统筹管。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撬动、业主自建、社会监督”的工作要求,采取工程治理与原位处理相结合的模式,全面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在全省率先实施“塘长制”,建立“总塘长+片长+塘长”的监督管理体系,在各镇(街道)全覆盖建设水质检测站。实施“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百日攻坚暨规范水产养殖专项行动”。2022年以来,共查处违规排放尾水案件2件,曝光违法行为2起,罚款40万元。
严格治。与高校共建“水产养殖博士工作站”,整合资金385.69万元,撬动业主自筹4000余万元,建设“高位池+底排污”“流水槽养殖”等示范点12个,覆盖面积1126亩,选取30家养殖业主试点“无害化净水生态养殖”等养殖模式。要求茫溪河、磨池河干流沿岸500米范围内养殖面积5亩以上的水产养殖业主,在养殖鱼塘中配套15%—20%的面积作为净水池,并采取池塘内循环、鱼菜共生、人放天养、低密度养殖等转型升级模式,目前全县已建成水质净化池1583亩。整合843.3万元,撬动业主自筹资金2617余万元,采用“多级沉淀”“复合人工湿地”等模式,实施连片集中处理水产养殖尾水试点项目42个,覆盖养殖水面7561亩,率先探索了一套尾水治理的新模式。
科学转。筹措资金6000余万元,推动“肥水”向“清水”转型。严格落实“五大行动”和“三区规划”,依法取缔拦河养殖545亩,终止全县所有水库承包合同,交由村集体管理。整合专项资金772万元,推广“鱼菜共生”健康养殖模式600亩、“稻鱼、稻虾、稻蛙综合种养”39000亩。
乐山正在开展“无废细胞”创建工作,请问目前“无废细胞”建设的工作举措有哪些?
一是大胆探索,出台“无废细胞”建设指南。组织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专题调研,确定了“无废园区”“无废景区”“无废彝区”等10个领域(第一批)“无废细胞”建设类型,印发《乐山市“无废细胞”建设指南(试行)》,针对不同“无废细胞”分别编制了不同的建设指标。
二是分门别类,打造“无废细胞”创建模板。“无废工厂”以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力求源头减量、工艺循环,实现经济效益;“无废园区”聚焦园区内部固体废物资源循环利用和安全处置,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促进工业固废源头减量;“无废小区”以垃圾分类、“无废”理念宣传为突破点,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三是突出实效,“细胞”创建如火如荼。五通桥区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创建的“无废工厂”,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与化工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创新在全省提出“无废彝区”建设,金口河区、峨边彝族自治区等地区聚焦彝区村庄、易地搬迁集安置点等重点区域,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生产方式转变等创建。乐山大佛景区、峨眉山景区将“无废景区”创建融入日常工作,发挥“世界双遗”优势,推广“无废旅游”。另有一批“无废园区”“无废校园”等“无废细胞”不断涌现,预计今年年底创建200余个“无废细胞”。
请问,井研县水产养殖产业集群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创新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实施体系创新,我们改变企业单打独斗的清洁生产实施方式,探索形成“政府统一部署+企业整体实施”的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实施体系,减轻企业清洁生产负担。
二是审核模式创新,改变传统清洁生产只关注“点”的模式,探索形成“聚焦区域环境问题导向、兼顾行业全流程提升”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清洁生产审核模式,同时还探索形成了基于清洁生产水平层次的差异化审核模式,形成不同层次的方案清单。
三是审核方法创新,进一步简化了方法流程,将传统的7个阶段35个步骤进行了简化和整合,创新提出“4阶段15步骤”的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审核效率。
四是保障机制创新,我们探索形成了“激励+严管”双管齐下的推进保障机制,规范、有序推进行业清洁生产长效实施。
刚才介绍了“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取得的成效,这方面有什么典型案例吗?
有的,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结合乐山高新区近零碳园区创建工作,将园区的减污降碳工作和试点创建任务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工作中,以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
乐山高新区积极探索近零碳园区创建工作,制定了推广清洁能源、实施能效提升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这些措施都是自主实施的,没有上位政策的支持和要求。我们在试点工作中,积极向上对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在全省率先将乐山高新区近零碳园区单独作为一个管控区域进行管控,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中建立园区的减污降碳图层。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引导园区完善减污降碳方面的准入管控和实施路径,从源头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有力推进碳排放强度降低,实现低碳转型。同时,这一探索在取得一定成效后,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应用,据我们了解,省内所有近零碳园区全部纳入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的工作中,并建立了单独的减污降碳图层,为推动更多园区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今日视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聚焦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人民日报)
【今日分享】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丨眉山市擦亮生态文化品牌,唱响绿水青山之歌
【今日视点】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乐山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