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8年的时间,在乐山城柏杨坝新区,一座气势恢宏的广场在一片菜地上“横空出世”,并如同一位茁壮成长的少年,由小而大,由“粗”而“精”,逐年丰富着它的文化内涵,完善着它的设计功能,成为令乐山人不无自豪的“城市客厅”。
5月初,乐山广场二期工程基本完工向市民开放。草坪、花台、树群、喷泉、流水、彩灯、雕塑、艺术浮雕墙、表演集会场地、建筑小品……一座集旅游、休闲、教育、集会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广场由此“诞生”。
1998年,城市建设浪潮席卷乐山城区,新区面积不断扩大,为乐山新城区建设一个城市广场的规划渐渐“浮出水面”。在乐山城柏杨坝新区嘉州大道、平羌路、柏杨路交汇处,一个综合性、复合型的城市中心主广场的蓝图在乐山城市规划建设者脑中逐步成型。当年初,投资1.2亿元、时为西南地区最大城市广场———乐山广场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从和煦春日到炎炎夏日,从丰硕秋日到萧瑟冬日,建设者们挥汗如雨,连续奋战,终于在1999年元旦来临之前几天,将一个气势恢宏的城市广场奉献到乐山人民面前。为区别长期以来已习惯称谓的新村广场,市民们亲切地把乐山广场称为“新广场”。一时间,“去新广场耍!”成为市民的热门话题。
由此,乐山广场作为我市一处重要的标志性城市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乐山的城市形象。它地处柏杨新区,面朝嘉州大道,背倚城市绿心,广场含周边道路总用地面积16.6万平方米,广场采取几何构图手法,配置绿化草坪、花台、树群、喷泉等,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绝佳场所。健身舞教学、坝坝电影、大型演唱会、“七一”歌咏比赛……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乐山广场上热闹非凡,活力四射。
然而,当最初建成时的兴奋逐步消减,市民们慢慢发现,乐山广场以其硕大的“身躯”,承载的文化内涵却较为有限。在后方“乐中游乐园”的映衬下,乐山广场缺乏层次感的“大而空”总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
市民所想,正是规划建设者的思考方向。按照市委、市政府“提高城市广场品位、突出广场风格、建设旅游精品城市”的指示精神和工作安排,乐山广场二期工程经过市规划建设系统园林部门前期规划设计、媒体公示、网上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等一系列工作后,于2004年11月13日正式动工。该工程在丰富现有绿化景观的基础上,以乐山传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为基础,以名人文化为主题,以沫若文化为核心,在广场上建设21个与乐山有关的名人雕塑和近十组情景雕塑,丰富广场的文化内涵,提升乐山城市形象。
开工以来,乐山广场二期工程的进展一直备受市民关注,不少市民还纷纷建言献策,为进一步完善广场设计竭尽心智。今年“五一”前夕,继位于广场四周的21位乐山历史名人雕塑竣工之后,郭沫若主雕、民俗文化雕塑及名山、名佛、名人、名城浮雕景墙相继完工,加上之前相继栽种的广场大树带来的蓬勃新绿,乐山广场的设计意象终于从概念中走了出来,从图纸上走了下来,被市民细细品味,沉浸其中,为我市带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在广场中心的郭沫若组雕,是由郭沫若的生平事迹组成的巨大雕塑群。雕塑造型采用奔放写意的艺术手法,郭沫若站在丹霞山上激情豪放,掀起了广场文化的视觉高潮。左右群雕由“文豹出世”、“少年壮志”、“东渡日本”、“五四狂飙”、“凤凰涅”、“文坛巨笔”、“恢宏巨著”、“遥望故乡”等组成,反映出郭沫若波澜壮阔的一生。站在郭沫若组雕下放眼望去,一个“U”字型的名人雕塑区尽收眼底,李白、陆游、黄庭坚、陈敬容、廖平……与郭沫若组雕一起,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嘉州文化画卷。
漫步于广场民俗文化雕塑前,仿佛走进了乐山市井之中,令人备感亲切。奋力前行的三轮车夫、卖跷脚牛肉的夫妻、农忙之余抽烟小憩的农夫、放牛吹笛的牧童、“东坡借地”情景雕塑……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站在名山、名佛、名城浮雕景墙下,欣赏古嘉州的繁荣景象,阅读文采飞扬的《古嘉州赋》,好像穿行于乐山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历史的厚重感和作为乐山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