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型的经济人角度来看,国家、家庭、个人都在进行着不同种类但是本质相同的投资。例如,从国家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结构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外汇储备实质上是一国放弃当期消费,而以某些外币资产形式持有的一种投资品。家庭的储蓄,本质上是家庭通过跨期消费结构的合理安排,从而保证耐用消费品、家庭医疗计划以及子女教育等多期支出的一种投资活动。个人的学习计划,从经济资源角度上说,是放弃当期消费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期望将来获得更多的效用满足;从时间预算决策角度上说,学习是放弃当期的闲暇,以期望将来获得更高品质的闲暇和选择的自由。
投资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有许多含义。当一个人在证券市场上购买股票和债券时,他是在投资;当一个人在外汇和黄金市场上购买用于当期消费目的之外的外汇和黄金时,他是在投资;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上,当企业决定利用未分配的利润扩大生产能力时,企业的产权所有者们是在投资;在房地产市场上,当一对新婚夫妇以一次性付款或者按揭贷款等不同的方式购买住房时,他们是在投资;在古董和邮票市场上,当一个人购买他相中的古玩和邮票时,他是在投资;甚至于,当期望成为经理人的学子们为自己安排MBA学习计划时,或者父母为孩子安排诸如音乐修养、礼仪训练和素质教育时,他们也都是在投资。
在广义的投资组合构建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消费与投资的最优组合。在离散时间和连续时间两种模型中,如何从单期的静态组合构建扩展到跨期的动态最优组合构建,都是最优组合构建的研究内容。
最后,为了检验投资业务的业绩是否与预期的投资目标相吻合,有必要进行投资过程的第五个步பைடு நூலகம்——业绩的评价。从时间上看,业绩评价可以分为过程评价和事后评价两种。过程评价是一种阶段性的评价,为投资过程的动态调整提供了必须的经验性信息。事后评价是一种检验性和总结性的评价,为以后的投资提供了必须的经验性信息。事实上两种业绩评价在投资过程中是不断交替进行的。业绩评价最重要的作用是为投资者地投资组合调整提供指导。在现代投资实践中,由于品种繁多,市场复杂且专业分工细密,绝大多数的投资是有职业投资经理人通过委托——代理关系代表投资者进行的。如何评价职业投资者的职业经验和投资业绩,不仅成为投资者选择投资代理的必要参考信息,同时也是约束和激励职业投资者的重要手段。所以,业绩评价为投资过程的良性循环提供必要的检验和支持。
上述三个步骤之后,就需要进行投资组合的构建,以实现投资收益——风险的最优匹配。构建投资组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投资组合的价值分析。与第三步骤中资产价值分析不同的是,因为组合中各种资产在收益和风险方面的不同相关性,使得投资组合的价值有别于各种资产价值的简单加总。所以,有必要对各种资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实现最大组合价值为目标进行投资组合构建。
综上所述,一旦把投资定义为消费的延迟行为,我们就可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理解投资的内涵。
在对投资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将从一个完整的投资项目实施的角度介绍投资的过程。事实上,本书的逻辑体系,正是按照投资过程展开的。本书的全部内容,涵盖了一项投资实践从计划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投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投资目标的设定,投资策略的选择、资产的价值分析、投资组合的构建以及投资的业绩评价。在本书的分析中,我们将以证券投资分析为例,介绍投资的过程。
纵观人类经济行为中的诸多投资现象,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一种在本质上相同的经济行为,那就是人们在时间跨度上根据自身的偏好来安排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消费结构,并使得在这种消费结构安排下的当期和预期效用最大化。所以,投资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当期消费的延迟行为。在本书中,我们将用这种更加广义的表述方式,把投资定义为“消费的延迟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投资概念的理解。
在投资目标的确定过程中,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投资者行为偏好,以及对风险和收益的衡量。在对投资定义的分析中,我们曾经指出,投资者的行为偏好通过自选择过程,把不同偏好的投资者区别开来,并使其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中进行投资。在既定的投资者行为偏好下,投资者展开对风险和收益的衡量,并通过对可选择的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的权衡,进行投资决策,同时确定投资目标。所以,投资目标的确定事实上是对投资机会的一个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投资者行为偏好以及对风险和收益的权衡这两个因素相互影响,并最终决定了投资目标。
从投资产品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投资产品延迟消费的本质。例如,养老基金就是一种典型的延迟消费行为。当人们留存一部分收入直到他们退休时再支取时,这是典型的延迟消费行为。类似的,当投资者购买债券、股票或其他金融资产时,他们同样是在延迟当期消费。
从一般性的人类行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延迟消费进行投资的现象。例如,加里·贝克尔(Gary Becher,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经指出,人类的繁衍本身都可以看做是家庭中夫妇双方通过放弃当期的经济资源和闲暇的消费,从而获得养儿育女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养儿育女可以看作是一种“耐用消费品”的投资行为。中国的民谚“养儿防老”,从延期消费的行为看,也是一种典型的投资行为。
一旦投资目标设定以后,接下来就是选择投资策略。投资策略的选择与市场的属性、投资者具备的条件和其他投资者状况密切联系,所以只有在理解这三个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出最优的投资策略选择。
从市场属性的角度看,对市场的认识构成了对投资环境的基本认识。对一个市场来说,其微观结构由五个关键的部分组成:技术、规则、信息、市场参与者和金融工具。市场的属性和市场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并随上述五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人们对市场的认识是有差别的。在不同的市场认识理论中,最优的投资策略是不一样的。例如,有效市场理论认为,从长久来看投资者不可能击败市场,其隐含的投资策略是被动投资策略。然而,当市场并非有效时,价格行为就具有某种可预测性,那么就应该选择主动策略。所以,对市场的认识决定着投资策略的选择。
以证券投资组合的构建为例,投资组合的理论一直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并指导着不同阶段的投资实践。在理论发展脉络中,经典的投资组合理论主要包括:托宾的资产组合理论,马柯维茨的证券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的理论假设。这之后,投资组合理论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其中包括跨时资本资产定价模型(ICAPM)和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以及在批判性的审视有效市场和投资者理性假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APM)。
从投资者对自己和其他投资者认识的角度看,其知己知彼的程度对投资策略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的投资市场环境下,由于一项交易事实上是作为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双方之间的博弈,所以投资策略的选择是一种动态调整的过程,并且随着交易的进行而彼此互动。在这种策略互动的过程中,投资者需要不断地获取信息并通过贝叶斯学习过程而调整投资策略。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认为,由于存在信息对价格的重要影响,知情交易者将利用自身的信息垄断优势而在交易中获取最大收益,同时未知情交易者一方面要尽量避免信息劣势导致的交易损失,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达到自己的交易目的,所以两者的投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根据人类行为模式的一些共同特性,人们总结了一些具有共性的投资策略。例如,行为金融学分析了许多与投资策略相关的行为投资模式,例如噪声交易者风险,投资者情绪模型,正反馈投资策略,行为套利策略等等,对这些行为投资策略的分析,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投资策略的选择和实施。
投资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资产的价值分析,反映到证券投资中就是证券的价值分析,即对具体的可供选择的投资产品进行精确的价值计算,从而为投资品的选择奠定基础。
以证券投资为例,证券的价值分析主要包括债券价值分析、普通股价值分析以及衍生证券价值分析。从原理上看,证券价值分析方法与投资收益分析方法,都以预期收益的折现为基础进行分析。在时间价值分析方法中,证券价值分析的关键是确定预期收益和折现率。在本质上,证券价值的分析是一种预测行为,通过指导交易反映到市场供求上,就形成了证券的价格。在有关证券价值分析的各种理论中,一直存在着关于价格的可预测性以及可预测性的时间属性等的争论。尽管如此,对于具体的投资实践来说,我们仍然需要进行与投资目标和投资策略相匹配的证券投资价值分析,否则就属于一种“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的投资。
在业绩评价中,主要包括投资组合的风险评价和投资组合的业绩评价。投资组合的风险评价着重讨论论组合风险管理中的事后评价,为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分先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反馈性信息;投资组合的业绩评价着重讨论组合业绩评价基准的选择,以及如何通过跟踪投资收益与评价基准之间的误差,来分析导致这些误差的原因,并总结经验为下一个阶段的投资过程提供指导。
至此,当投资的业绩评价完成后,一个完整的投资过程就结束了。需要强调的是,在投资时间中,投资过程五个步骤的工作并不是机械地进行的,而是应该根据投资时间的动态变化而不断地做出适应性调整。上述五个步骤之间是一种动态反馈与调整的关系,而投资过程就在这种反馈与调整循环中不断地进行着。